常用关键字: 招聘    职称    人才    人事    师资    工资    社保
首页机构设置师德师风建设办公室师者风范

2024年度师德模范:言传身教 致心奉业 ——记法学院石鲁夫老师

2024年09月10日

法学院有一位被称为“小石头”的老师,他让一届又一届东财学子念念不忘,曾先后七次并连续五年被毕业生评为“毕业生心目中最有影响力的恩师”,他就是石鲁夫老师。

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从教十九年的时光,从未改变。他认为师者的“言传身教、致心奉业”,是一种激励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无可取代的教育力量,它往往会融入学子今后的人生之中,是温柔的力量,也是坚毅的力量。

言传身教的楷模

在法学院,石鲁夫老师不仅是学生的学术导师,更是他们人生的引路人。他深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每次上课,石老师总是提前10分钟到达教室,这种无声的坚持,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时间的宝贵和自律的重要性;他亲手擦拭黑板,这一小小的举动,让学生们学会了尊重和付出;他认真批阅每一份作业,尽心修改每一篇论文,于是学生就会自觉地认真思考和分析问题;他潜心治学、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于是学生逐渐就会多一些严谨,去一些浮躁;他带着热情和热爱去讲授每一堂课,把握每一分钟,于是学生不自觉之中爱上这个课堂,爱上法……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学到了如何做人,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情操的人。

在他看来,教书育人很少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更多的是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然而也正是在平平淡淡之中,言谈举止之间,对学生的影响就像春雨入泥,细润无声,不知不觉中融入人的生命和灵魂之中,逐渐转化为行动。做老师是一个良心活儿,老师用心与否学生是能感受到的。师德还要从小事做起,石老师与同事之间和睦相处、团结协作,努力以宽容、谅解待人,规范自己的言行道德,在领导分配的任务面前,默默接受,认真对待,在荣誉面前不争不抢。

“能站得住、站得稳三尺讲台,就是不平凡。”担任学院副院长以来,石老师仍坚守教学一线,教学工作量一直处于学院前列,年均授课工作量接近定额的四倍,其承担的绝大数课程的学生评议都是满分,教学质量评议结果一直处于全校的排名前 10%之内,教学效果显著。

2019 年学校官方微信发布《全校寻人》文章,寻找 5 月28 日在网球场附近和其他师生一起为突发疾病老人伸出援手,及时挽救老人的生命的“穿蓝条纹衬衫的男老师”,这个人就是石老师,对他而言“只是做了作为一个公民、一位人民教师该做的事情。”然而也正是在平平淡淡之中,言谈举止间,就像春雨入泥,细润无声,不知不觉中融入学生的生命和灵魂之中,逐渐转化为行动。

爱岗敬业的典范

石老师的课堂是一个有“温度”的课堂。课堂要有“温”,首先老师本人必须是饱满的,老师时时有温度,堂堂见温度,才能如火柴般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富有热度。他认为大学的育人功能更多的是依靠教学中“温度”传导,实现育人功能,这是大学教学关系中师生交往的美好体验。清晨微信群里的一句“同学们早上好,别忘了今天上午有民法课,请做好准备”的暖心提醒;他对待每一堂课都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精心备课,用心讲授。在疫情期间,他积极适应线上教学的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线上的实时教与学之间的联动,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有学情的掌握、疑惑的解开、知识的碰撞,甚至师生情谊的交流。他深知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他始终把学生的成长放在首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人格魅力,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扇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

石老师特别注重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无声”融入。他认为法学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应将社会热点问题、法治事件等真实事件引入课堂,从大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聚焦社会热点,充分发挥隐性思政教育的功能。在给学生讲解民法的“人本”思想时,他借用孟德斯鸠说过的“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一个个人就是整个国家”。他以鲜活的法官贪腐枉法事例希望学生们一生恪守“有术无道,止于术也”“永远不要让你的技巧超过你的品德”。

有学生评价石老师:“细致入微似慈母,逻辑严谨似高 塔,近望见砖石,远望仰高楼,最贴心的教学”。石老师对 授课始终保持着热情和专注。他认为,认真备课是教师的本 分,无论如何疲惫,只要一上讲台便如同打了鸡血,进入兴奋状态。对他来说,讲课不是负担,他只是喜欢上课,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更多的学生。他的授课给人很特别的感觉,为人和蔼,上课充满激情,洪亮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都深深地吸引着同学们。他讲课的风格比较注重实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一起探讨法律问题,从辩驳中寻找正确的观点和人生态度,从法理和情理中寻找判断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

接受过石老师指导的学生都切身体会到他是一位极其认真,细致入微指导学业的严师,他会一字一句给学生修改论文,文案上密密麻麻布满他的修订和批注。他告诉学生,“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人生,请记住,你的人生之旅只是你一个人的,记得最后是乌龟赢得了比赛,不要放弃,缓慢而坚定,执着和坚韧”。

润己泽人的良师

石老师曾作为青年志愿者在西部贫困山区支教,在支教的那一年他接触到很多天资聪颖但出身贫苦的孩子。罗素曾“人生而平等”,然而现实情况并不尽然,贫困、视野、教育水平等因素横亘于前,也许从那时起,在石老师的内心中就悄然种下了未来成为师者的种子,他希望能与学生们同行,逆风、向阳同行,通过言传身教,传播希望和理想,不辜负身边任何一个莘莘学子的天赋。

若干年后,石老师成为法学院的一名民法老师,无论在课堂内外,石老师总是微笑着去面对每一个学生,真诚地与他们交往,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特别是对那些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更多的帮助,更多的激励引导,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发现闪光点,让他们树立信心。已经难以统计石老师为全校学生提供过多少次法律咨询,提供过多少次帮助,回复过多少封电子邮件,通过微信等方式解答过多少个问题。但可以确定的是,每一次面对学生的诉求,石老师都是认真、全心投入,因为他觉得自己所做的“小事情”也许是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大事件”!他想要用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去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他们身边的老师都愿意与他们逆风向阳同行!

得益于石老师的言传身教,石老师的学生们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脱颖而出,他们不仅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还能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进步,展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许多毕业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了所在领域的佼佼者;他指导的研究生曾获得中国司法案例研究中心第二届裁判文书写作大赛的第一名;他组织学生成立的“走向民法典” 研讨小组提交的 4 万余字的立法建议获得了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的赞誉;指导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有多篇被评为“优秀” ;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曾多次获批国家级项目。他本人也连续三年获得了东北财经大学教学优秀奖一等奖,被评为东北财经大学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获得第一届“大连市优秀青年法学法律专家”等荣誉称号。

石老师对学生严爱相济,他深知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因材施教。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敢于挑战自我,勇于探索未知。他用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创新。他用自己的言行,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教师的责任和担当,也让他们明白了为学、为事、为人的真谛。石老师是学生们心中的大先生,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石老师的理想是与他的学生们共同缔造一个理想的民法社会,秉承着人文关怀理念和自由之精神,诚实生活,毋害他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利益均衡、和谐相处。对他 来说,做老师最大的幸福就是因为有幸参与了一个个学生的成长,与之同行,行稳致远,这个过程意味着付出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