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师德模范:师修真性情,德润桃李心 ——记经济学院杜两省老师
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不是一时一事的作秀,而是持之以恒的修养。他虽已年过半百,但骨子里却透着超脱于世俗的纯善与慈爱,以真情育人、以真性处事、以真诚待人,以真实做学问,他就是经济学院的杜两省老师。
树人要树心,育人先育德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教30多年来,杜老师一直谨记为师之本。他常说,树人要树心,育人先育德,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育品德高尚之人,育社会有用之人。
因材施教是杜老师教书育人的准则,他尊重年轻人的梦想,尊重年轻人的思维,尊重年轻人观念的差异,善于发现不同类型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力,对所谓的“不会来事”的学生,很注意发现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的潜力,经常给予更多的指导。当谈及杜老师2009级一个不太拘小节,课上常会搞点小恶作剧的学生时,他很诚恳地说:“其实这个孩子不坏,品质没问题。我们要多理解他,引导他,他的潜力很大。”
为师者,教必有方,方可镂其金石,修缮雕琢,璞玉之石皆成大器,桃花李树尽显绮丽。杜老师讲课多是由课本展开但绝不拘泥于课本的细枝末节,总是有自己的一番独到见解。而正是这番独到的见解,使学生更加形象客观地明白了课本中生硬的理论概念,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欲望。学生们说,杜老师教书不仅教得好,更重要的是他还教得巧,能够把深奥难懂的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演绎的如此生动有趣。2011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朱广红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学院组织学生开展支教活动,为瓦房店市得利寺镇蔡房身小学捐款,杜老师特别支持学生搞这样的活动,自己也积极主动参与捐款。而留给学生们深刻印象的是在捐款后的那一节课,杜老师首先抛出“人是利己的”这一经济人假设,反问学生,人既利己为何还有人捐款和做好事呢?学生们说出了很多的理由但唯独没有和经济学挂上边。这时候杜老师适时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引入效用函数,用经济学理论深刻阐释了人为什么愿意帮助别人,进而引出社会捐款机制和社会福利事业,同学们茅塞顿开,大呼过瘾,原来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将来一定要做更多的好事!
杜老师为人谦逊、俭朴,没有架子,一件上衣花了200多元,他一直向学生们报怨太贵了。学生们从来没有看到老师穿过什么名牌,追逐过什么奢侈。杜老师说:“现在的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是价值观还不成熟。在学校,老师就是学生学习模仿的榜样,如果老师对物质的东西表达出过分的仰慕,就会使学生认为追求物质的东西是对的,是值得效仿的,这无疑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判断,甚至形成错误的价值观。老师的言行不仅关乎自己,更多的是关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除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学习中,杜老师更是身先士卒。学生们说,当你的导师出现在你的课堂与你并座,跟你一同学习一门同样新鲜的课程;当你的导师跟你一起参加考试,并且要跟你比试谁的分数更高;当你导师的笔记比你的清晰;当你发现你导师在工作室的时间超过你自习的时间;当你们共同做一项研究时,你的导师看的资料比你多且细致;当你发现他对新观点、新事物的关注度高于你一个年轻人……当你面对这样一位身体力行的老师,你还会虚度光阴、无所事事吗?这就是杜老师为我们演绎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学术探本源 ,为师求根本
杜老师的学术成果很多,在宏观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方面颇有建树。纯粹而求本源是杜老师的治学态度和为学之道,每一个学术问题都从最根本的位置出发来进行研究,却可以挖掘到最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和思路,这也许正是学术上的“无欲则刚”。杜老师常常告诫学生,“学术态度切勿心浮气躁”,要平心静气地对待学术研究。他与博士生路继业在2010年第8期的《经济研究》上发表的论文,是在学术上有重要贡献的研究成果,这一研究历时6年,仅最后的修改就用了1年时间。还有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都是历时好多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浮躁,杜老师痴迷学术的状态让人羡慕钦佩。
学高为师,学无止境。在做学问的道路上,杜老师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耻下问。在与同事、与学生交流中,如果对某个名词、某种说法不理解,杜老师就会真诚地请教学习,他让自己始终走在追赶学术前沿的路上。在杜老师求学的年代,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未建立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但随着学术水平的进步,知识体系亟待完善,杜老师便利用多种渠道,先后学习了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高等数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和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等多门课程,从而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用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博士生周彬这样说:“杜老师对我们的培养是既授之以鱼,把他掌握的所有知识都倾囊而出;又授之以渔,教我们用最有效的研究方法解决最复杂的学术问题。”
杜老师对学生的论文要求是严格的,但严格不等于苛责,杜老师总是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共同研讨,提高论文质量。2011级研究生张彪提交的毕业论文初稿不尽如人意,杜老师当面对他进行了批评,可杜老师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治疗”,和他一遍一遍进行着修改,大到篇章结构,小到标点符号,逐章逐段逐句的修改,终于使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呈现在答辩委员会的各位评委面前。“在杜老师悉心指导下,修改论文的过程,就好像在画一幅水彩画,每修改一遍,层次就愈加清晰一次,色彩就愈加悦目一回。正是因为杜老师的严格要求,才让我的求学生涯有了圆满的结束。杜老师是我永远美好的回忆!”相信这定是张彪的肺腑之言。对于学生撰写的要发表的论文,经杜老师修改过但未做出实质性工作的,杜老师从不署名;与学生共同完成的论文在发表时也都会将学生的署名在前。杜老师说,只有教师遵守学术道德在先,学生才能充分理解学术研究所付出的辛劳和心血是需要得到尊重的。
真性随自然,赤诚以待人
荀子曾经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真心随性,真诚待人。“杜老师是我的成长导师,虽然他五十多岁了,但是我感觉他总能和我们这些孩子说到一处、玩到一起,真的是老叟童心。”谈及杜老师,2011级学生王闯这样说道。同学们经常能从杜老师身上的点点滴滴小事感受到他的真性与自然,在他的谆谆教导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
每年十月是新入学研究生选择导师的日子,每年慕名选择杜老师的学生很多,这段时间也是杜老师最为纠结为难的日子。为了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愿,杜老师与每位选他的学生都会进行反复多次的沟通,既尊重学生的实际想法,又考虑学生的发展和学院的规定。有的时候由于自己的名额实在有限,杜老师不得不婉拒一些学生,但杜老师一定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帮他仔细分析选择第二导师对于他个人的发展更有空间,收获也会更大。所以,杜老师的婉拒对学生而言是温暖的,是感动的,因为学生能够感觉到杜老师是真诚的,是对学生负责的。
“杜老师为人热情坦诚,不管谁有困难,他都会积极主动地提供帮助。即使有的老师需要帮助却不好意思说不出口,他也会主动上前‘认领任务’。”杜老师的同事如是说。学院有位年轻教师几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都未获得立项,感到很沮丧。杜老师得知后,二话不说,把自己申报社科基金的材料甚至申报表都一并发给他,供他参考,还同他一起分析研究。第二年这位老师申请的课题获得了立项,他非常感激杜老师,看了杜老师的申报表,才知道自己真正的“缺口”在哪里。青年教师谷宏伟在为学生讲授《经济学原理》中“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章节时有些不太明确的地方向杜老师求教,杜老师在电话里给他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直到他彻底弄懂为止。本以为就此结束了,可谷宏伟老师晚上在家接收邮件时,竟然发现杜老师给他发了一篇整整四页纸的文档,对他所询问的内容进行了更加系统深入地归纳总结。谷老师说,他的心被这四页纸装的满满的。
一个人能成为杜老师的学生会是一种幸运,他不会被扼杀梦想,因为杜老师是一个真情、有梦想的人;一个人能成为杜老师的同事会是一种快乐,他不会感到拘束,因为杜老师是一个真性、求自然的人;一个人能和杜老师成为朋友会是一种幸福,他不会感受到孤独,因为杜老师是一个真诚、有热情的人。杜老师虽不强势,但他的榜样作用却给周围人带来无限的力量与前行的动力,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正如一名学生在学校举办的“感念师恩”征文中对杜老师的评价:“为人之道,纯善慈爱、豁达宽宏;为师之道,求本溯源、甘于奉献。对待学术,潜心钻研、孜孜不倦;对待世事,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授诲于此师者,惠于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