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关键字: 招聘    职称    人才    人事    师资    工资    社保
 

2012年度师德模范:燃烧自己 照亮别人 ——记工商管理学院林忠老师

2019年08月28日

林忠.png

“情愿做一根蜡烛,为学生照亮前程;情愿做一架人梯,让学生能攀登得更高些;情愿做一个园丁,让学生在知识的乐园中能学有所成”。林忠老师不仅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用无怨无悔的付出履行着自己的庄严承诺,他用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着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的师德内涵。

“金杯、银杯,不如学生的口碑”

“讲得明白、讲得透彻、讲得深入浅出、讲得引人入胜”,这是听过林老师课的学生的共同感受。林老师从教37年来,先后为本科生、全日制硕士生、MBA和EMBA研究生,以及博士生讲授过多门课程。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他的课受到普遍欢迎和好评。“上课时,要想使学生坐得住、听得进、学到真东西,进而感动学生,那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把课备好。”这是林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虽然教学经验丰富,对课程讲授内容烂熟于心,但是每次上课之前,林老师仍然要结合当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更新授课内容。为了缩短课堂与社会的距离,林老师还经常去企业调研,并通过个人关系把企业家请进课堂与他共同讲授;为了使学生能拓展所学知识的理论深度,他把检索到的许多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放到他的公共邮箱中,供学生们阅读。他以渊博的学识、幽默生动的教学方式,牢牢地把学生吸引在课堂上。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课来旁听的人很多,教室内常常座无虚席。很多学生都说,林老师的课既有深度又有宽度,既前沿又鲜活,听他讲课真是一种享受。这种口碑,这种赞誉,是对林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要把课讲好这种追求最好的报答。

林老师热爱课堂,钟情于三尺讲台,从不因为个人原因影响到正常教学。有一次,学生们见林老师拖着一个大行李箱走进了教室,感到很纳闷。原来林老师刚从新疆出差回来,怕先回家再回来上课来不及,就直接从机场打车赶到了学校。学生们手里拿着老师分给他们的新疆特产,看到老师风尘仆仆的面庞,内心被老师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那堂课,学生们听得格外认真,格外仔细。

林老师课讲得好,学生们从他的课堂上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养分。在过去的10年中,林老师指导的硕士生中有7人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和本校的博士生。他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每一届都有1至2篇在答辩中获得优秀成绩,其中,2008级硕士生鞠蕾的论文被评为辽宁省优秀硕士论文。谈及育人,林老师认为对学生要敢于提要求、定规划、压担子。他指导的学生都要参加国家和省级纵向课题研究,例如,在由他主持的辽宁省创新团队项目“后现代视阈下的组织隐性知识管理研究”中,他指导的2010级5名硕士生分别从组织隐性知识的积累、创新、转移、吸收、应用等五个不同视角潜心研究,最终完成了5篇高质量的硕士论文。培养学生成长是需要投入的,从学生调研时需要的录音笔,去查阅资料的路费,到学生去参加专业培训及国际会议的支出,都是林老师从个人的课题费中支付的。林老师认为只要有利于学生成长,这些都是应该做的。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林老师在教书育人上肯于花大气力,缘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理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热爱学生,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孩子,才能肯于把自己的知识和全部精力无私地奉献给学生,这是对教师师德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履行好教师职责的前提。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它必须体现在行动中。林老师指导的一位全日制博士生来自于安徽一个贫困家庭,母亲体弱多病,经常四处求医。由于除了学校发放的微薄津贴外,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因此,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他在校内的师生中陆续欠下了近4万元的债务。繁重的学业以及巨大的还债压力使他白发早生。为了帮助这位学习勤奋、肯吃苦钻研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林老师一次就送给了他4.5万元现金,让他还清了所有的外债,从而能轻松学习和科研。最近,这个学生在参加博士论文预答辩时所需要的多项费用,也是林老师无偿为他支付的。这个学生深受感动地说:“老师,我真幸运能在人生的路上遇到您,您对我的帮助实在太大了!”

林老师把学生们看作自己的孩子,学生们也把林老师看作自己的父亲。为了给前来咨询问题或是讨论学术的学生创造好的条件,林老师经常在工作间准备下丰富的小食品和热水、饮料,以备学生们的不时之需。学生们有事没事也喜欢去林老师的工作室坐会儿,在这里感受林老师治学的严谨和“父亲”般温暖的教诲。在工商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生离校前的师生座谈会上,金晓芳同学深情地说:“我由衷感谢东北财经大学,感谢工商管理学院,感谢所有给我上过课的老师,但是,我要把特别的感谢献给林忠老师,因为他对我们这些普通学生的热心和真诚,使我在他身上看到了父亲的身影。”2011级硕士生李竟并不是他指导的学生,但是这位同学在学位论文的后记中写到:“在这里,我领略了不同学者的风采,林忠老师的真挚和认真,每封同学邮件都必回的精神……在我心中刻下了深刻的印痕。”

林老师还总是尽自己最大努力支持学生开展的活动。无论是学生请他作讲座,还是担任活动的嘉宾,他总是尽心尽力,从不托辞。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林老师数十年的努力得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广泛认同,在2009年“东财人·母校情”毕业纪念活动中,他被评选为“毕业生心目中最有影响力恩师”。

“做好教书育人事业,首先要靠自身过得硬”

“做老师要言传身教,而身教大于言传。要做一个好的蜡烛、人梯、园丁,必须自己能够耐得住寂寞,能为年轻人做出榜样。”林老师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除了上课外,他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工作室中忙碌,经常是师道斋最后一个离开的人。即便是回到家,他仍然工作到很晚,学生们看到老师回复邮件的时间经常是晚上十一二点。林老师带的2010级硕士研究生郑世林说:“每当下自习路过师道斋看见老师工作室的灯光,心中不禁会想,老师都这么大年龄了,还在这么拼搏、坚韧地学习,我们作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还能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呢?”林老师课堂上讲授的是教科书,课下他本人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他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行为深深地影响着他周围的学生,不断激发着学生们的学习动力和科研热情。

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是教师的“两翼”,仅近5年中,林老师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高质量学术论文就有10多篇,有的论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结项的省级纵向课题多达8项;2010年,他和他的团队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科学课题获得批准;2011年,他牵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国家立项。

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林老师还非常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林老师常说:“所谓薪火相传,就是说老一代人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加强对年轻人的指导和培养,帮助他们尽快地成长,这不仅是工作需要,也是我们老一代人的责任和义务。”2004年底,学院年轻教师李浩第一次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没有任何经验的他在按照项目要求写完申请书后,交给林老师审查把关。林老师第二天就找到他,把写满了密密麻麻红字的申请书交给了李浩,和他逐字逐句交换修改意见。林老师这种认真的态度和对年轻人负责的精神,让李浩感动不已。最终,李浩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立项,他说这与林老师的耐心指导是绝对分不开的。“人都是从年轻时代过来的。年轻人重在引导,只要他有新想法,不管多么不成熟,我都要认真的对待、认真的分析,不能挫伤年轻人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科研潜能。”在工商管理学院,像李浩这样得到过林老师帮助和指导的年轻教师还有很多,他们已经成为学院教学科研的骨干,他们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播老一辈教师薪火相传的精神。

这就是林忠老师,他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愿将自己化为一根蜡烛、一架人梯,努力承兑着自己的信念,践行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以自身的行动展示着一名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刻苦钻研、为人师表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