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关键字: 招聘    职称    人才    人事    师资    工资    社保
 

2011年度师德模范:春华秋实 桃李不言 ——记经济学院于秋华老师

2019年08月28日

于秋华.png

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说桃李有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即使不用张扬的表达,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这句话恰似于秋华教授三十年来默默耕耘,辛勤工作,桃丰李硕的真实写照。她热爱教育事业,潜心教书育人;她工作勤勉踏实,甘于无私奉献;她为人诚恳真挚,处事低调谦和。她以特有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树立了高校教师的良好形象,堪称典范。

润物无声,三尺讲台倾注心血

三十年的从教生涯,于秋华老师始终热爱她的教师工作岗位,致力于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地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她以新颖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和独具感染力的教学风格,赢得了同事和学生们的尊重和爱戴。

三十年来她一直保持着一个习惯,即使是讲了无数遍的课程内容,在上课之前仍然要认真备课。尤其是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充实最新的案例和数据资料。她认为,教师提供给学生的知识一定要有足够的“含金量”,要贴近社会现实,经得起检验和推敲。学生说:“上于老师的课,信息量特 别大,总是能够了解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于老师采用了一套灵活的研讨式教学方法。每讲授一、两章课程内容之后,她就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课堂讨论或课堂主题演讲活动,有条件时还组织学生开展假期乡村社会调查等。这些教学形式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和了解社会的平台,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内在积极性,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一位学生说:“课堂讨论让我学会了研读文献资料,改掉了一说话就脸红心跳的毛病,甚至敢和同学们争论问题了……社会调查让我有机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提高了我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对我真是一个天大的进步。”

教书和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多年来,于老师注重用正直、坦率、真诚、友爱的朴素人格和举止言行去影响学生。她结合《中国现实经济问题》、《中国经济概论》、《中国经济史概论》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指导硕士研究生过程中,于老师不仅督促他们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指导他们确定专业研究方向,帮助他们选择学习参考文献,而且还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提供参考意见,尤其对面临毕业答辩的学生,她更是严格要求。她的学生说,“于老师平时很和蔼,但指导论文时很严厉。”三十年来,于老师也是始终如一地严格要求自己,从不随意串课、漏课,从不迟到或提前下课。2009年秋季,她不慎跌倒造成了左胳膊粉碎性骨折,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她在受伤第三天就打着夹板、忍着伤痛坚持备课、上课,夹板绷带吊了两个月,五门课程没有误过一次课。多年来,她的学识魅力和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同行的认可,历年的学生和同行打分评价,她的成绩都是90分以上的“优秀”。

老骥伏枥,科研园地笔耕不辍

于秋华教授认为,教学和科研是教师工作的“双翼”,只有两个翅膀都动起来,以教学需求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师的业务素质才能不断提升。为此,她抓紧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努力多出科研成果。为了提高科研水平和能力,她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以各种方式敦促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2004年,她以“知天命”的年龄开始了博士研究生课程的学习,5年的艰苦努力,她阅读了200多部参考文献,积累了上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完成了博士学位课程与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顺利通过了学位论文答辩。

多年来,她以“老骥伏枥”的精神鞭策自己。她说:“我是属马的,属马的人是干活的命。最近这些年总有一种紧迫感,越是快退休了,越想弥补失去的青春年华,总想在退休之前尽可能地多做一些事情、多出一点成果。”每天除了备课、上课,她还习惯于按照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其乐融融地静坐在书房里,痴迷于感兴趣的研究领域,阅读文献、搜集资料、撰写论文或专著,完成各类科研课题。她说,她很欣赏清代孔尚任的一句话:“好趁着晴春晚照,满路上絮舞花飘。”她认为每天享受着书墨之香的乐趣和充实,是人生难得的幸福。

辛勤的劳动和付出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和收获。近五年来,于秋华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有19篇,其中在CSSCI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有11篇;公开出版学术专著1部;完成国家级、省级纵向科研课题5项。在2009年和2011年“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年会”上,她提交的2篇学术论文都被安排做中心发言,并两次被大会从百余篇论文中筛选出来,作为优秀论文推荐到核心期刊发表。

慈母爱心,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心中的“老于妈妈”

三十年来,于秋华教授在履行教学科研岗位职责的过程中,始终以慈母的爱心,尽心竭力地关爱着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不管是她指导的研究生,还是教学班的本科生或身边的青年教师,只要是对他们有益的事,她都会热心相助,乐于奉献。

2007级的一位研究生,品学兼优,但家境十分困难,从上本科到读研究生,一直靠做家教来供自己读书。为了减轻这名学生的经济负担,于老师帮她联系勤工助学工作,经常给她买些必需的生活用品,时常找理由请她一起吃午饭,入冬时为她买毛衣、毛裤和羽绒服,还先后资助现金3000多元。这位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上研究生,最大的收获就是遇见了于秋华老师,老师对我的好,对我的记挂,像妈妈一样。”“我只有坚持自己的路,执着地走下去,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老师那份沉甸甸的爱。”于老师还先后拿出2000多元资助其他几位家庭困难的研究生。十几年来,于老师指导的研究生有二十多位,他们毕业后工作在全国各地,但都和老师保持着经常的联系,面对“工作是否跳槽”、“婚姻大事是否确定”诸类的难心事,总是要打电话听一听于老师的意见和建议。

对授课班级的本科生,由于专业不同,人数较多,单个的交流有局限,于老师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授课机会与学生交流外,每学期,她都要采取征集不记名小纸条的方式,征求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校学生会的社团组织邀请她参加的活动,或者经济学院的学生会邀请她参加的活动,她都尽力积极配合。在学院团委发起的教师与学生“结对子”活动中,于老师主动和“结对子”的学生谈心,给予学习上的指导、思想上的关心和生活上的帮助,仅在“结对子”活动中,于老师就为学生提供了1000多元的生活资助。

对身边的年轻教师,于老师也是从各方面关心他们的成长。在分管经济学院的教学工作时,每当有年轻教师参加“试讲”,她都要主动指导他们准备讲稿,精心安排他们先在教研室和学院进行“小试讲”,然后再请有经验的老师给予指导,使他们能够顺利通过学校的“大试讲”。现在已经在学术界颇有名气的一位年轻教师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于老师当年对我的帮助,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有的年轻教师的父母生病住院,她多次去医院探望;有的年轻教师在工作、学习或生活等方面遇到了困难和问题,她总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予以解决,以入微的体贴和慈祥的胸怀关心呵护年轻人的成长。许多年轻教师称她为“于阿姨”或“老于妈妈”。今年国庆节前夕,一对年轻教师举行婚礼,因父母都在外地,特邀请“老于妈妈”代表长辈在婚宴上讲话。一位老教师说,“老于就像一只老母鸡,用她的翅膀罩着经济学院的每一个年轻人。”

从教三十年来,于秋华教授始终如一地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教学岗位,热爱自己的学生。正是这份真诚的热爱和责任感,敦促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一步一个脚印,用三十年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品德高尚、爱岗敬业、潜心教书、真情育人、严谨笃学、甘于奉献的人民教师的职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