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关键字: 招聘    职称    人才    人事    师资    工资    社保
 

2011年度师德模范:辛勤耕耘育桃李 心底无私天地宽 ——记公共管理学院王雅莉老师

2019年08月28日

1584615082800548.png


提到公共管理学院的王雅莉老师,“认真、负责任、乐于助人、勇于担当、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她周围的人,无论是领导、同事,还是学生、朋友,对她异口同声的评价。从大学毕业之初“被分配”到教学岗位,到现在深情执着于三尺讲台,王雅莉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坚守诠释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崇高境界。

“把握课堂的每一分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听懂学会。”

生活中的王雅莉老师寡言少语,可是只要一走上讲台,她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激情四溢,妙语连珠。她的授课内容新颖丰富,逻辑清晰,不仅使学生得到“是什么”的财经常识,更使学生明确“为什么”的经济学或管理学理论,同时还对学生进行“应该是什么”的思想开发。学生们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思想总是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因为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知识点的深刻阐释,没有一句多余,没有一句重复。用王老师自己的话说:“我总觉得课堂上的60分钟不够用,因此我必须要充分把握好课堂的每一分钟,为学生尽可能多的讲解知识,让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听懂、学会。只有这样,才会觉得没有辜负学生们来上课。”

不辜负学生,要对学生负责任,这是王雅莉老师1977年走上讲台以来一直坚守的信条。当年从辽宁财经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前身)毕业的王老师,本来有机会到省政府机关工作,但学校当时师资缺乏,同时又面临着即将恢复高考招生,急需大量教师。当时系领导做工作希望她能够留校任教。王老师说当时没有想太多,就是觉得应该服从组织分配,于是留校当了一名教师,并且被分配到了刚刚恢复的“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教研室,当时只有一名老教师和王雅莉两个人。面对这种情况,王老师没有气馁,反而激发了她不服输、凡事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的斗志,她主动承担了编写教学大纲、教材、习题、试题库等教学基础建设工作。尽管工作量特别大,但王老师认为自己的付出值得,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神,她感觉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下定决心要把毕生的精力献给学生们。

用语言播种,用粉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王老师怀揣对学生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教师的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三十多年。尽管从教这么多年,可王老师的授课内容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她为学生讲解的知识永远是最新的,王老师常说:如果老师备课不认真,各种教学环节不充分,授课资料陈旧繁琐,理论系统不严密,脱离实际,空谈妄谈,那是对神圣的教育事业的亵渎,不能称其为高校教师。为了适应公共管理学科研究方向多和变化快的特点,她积极主动要求开设新课,目前已经讲授了十几门课程,累计完成授课1万多小时。她研究开发的“开放式教学法”,使缺乏经验的大学生们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迅速提高理性认识,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珍惜与学生的每一份情感,希望他们少走弯路,快速成长成才。”

王雅莉老师说,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说向学生们传授知识是天职的话,那么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就是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

国民经济管理专业91级学生肖兴志在本科阶段在向王老师提交第一份作业时,王老师就发现了他考虑问题思维缜密,思路清晰,有进行科学研究的潜能,于是就积极引导他多看经济学方面的书籍,为他提供经济学的相关资料,鼓励他进行论文写作。不久,他就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在读研究生时,王雅莉老师继续指导肖兴志的学业,现已经成为我校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肖兴志说:“王老师对待学术严谨认真的态度、执着无畏的探索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

区域经济学专业2010级研究生秦彪本科学习的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王老师根据他的情况,建议他学习和研究经济控制论,这样能够更充分发挥他善于运用定量分析的特长。有了王老师的指点,秦彪明确了研究方向,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搞起研究来,感觉得心应手。

作为硕士和博士生导师,王雅莉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和论文写作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教育经济与管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修蕾说:“每一稿的论文修改,王老师从文章结构到研究过程,从研究方法到行文落笔,都详细地给我以指点。”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崔敬深有感触地说:“记得和老师一起做课题,我负责的部分一万字左右,但就是这一万字,王老师和我反复地探讨和改正,甚至一个用词都要仔细推敲。每当查收老师在凌晨寄出的邮件,心中感慨万千。王老师的认真态度让我肃然起敬,并不断激励自己要向老师那样治学、做事。”

学业上,王雅莉老师对学生因材施教,严格要求;生活中,王雅莉老师关心学生冷暖,是学生最贴心的人。学生们说,我们是王老师的“亲孩子”。国民经济学专业98级硕士生田春芝,来自农村,家庭生活困难,求学费用完全是靠自己打工获得。由于生活拮据,一度曾产生辍学的念头。王老师了解情况后找到田春芝,鼓励她一定要克服困难,坚持完成学业,同时吸收她参与课题研究工作,并以课题费补贴的形式予以资助。这不仅解决了她的生活困难,还提高了她的科研能力。毕业后,田春芝一直和王老师保持着联系,每当有好消息,王老师都是她第一个想要告诉的人。

几多耕耘,几多收获。当王老师的学生把一个个捷报传给她的时候,她为学生取得的成绩感到由衷的高兴,她说:“我爱我的每一个学生,珍惜与他们的每一份情感,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来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使他们能够坚定信心,少走弯路,快速地成长成才。”

“关注学科的每一次创新与发展,积极扩展学科的正外部效果。”

王雅莉老师认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仅仅勤奋是不够的,还必须扎扎实实地站在学科前沿,为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国民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不仅见证了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全过程,而且学科本身也经历了起起伏伏的内在调整。王雅莉老师通过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不断开拓学科内容、创新理论体系,她认为我校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应走向公共管理,并积极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尽心竭力。她首创了城市化经济均衡与非均衡运行分析的理论体系,有关专家高度评价其具有始创性,为城市经济学学科体系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编著出版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公共规制经济学》,填补了该学科国家教材的空白,为实现公共管理学科创新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完成教学科研工作之余,王老师主动承担区域经济学学科基地申报工作,还先后完成了MPA学位授予权的论证和MPA评估论证材料工作,以及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学科发展规划工作等等,每一次撰写材料都是万余字。有人对她说:“学科规划等教研资料又不算科研成果,你又不是领导,何必那么干,图什么?”王雅莉老师却说:“我理解这些同事们的好意,但是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要有事业良心,我们关心和促进学科的发展,是为更好地培养学生,不是为了领导,也不是为了个人得失。”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王雅莉老师这种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品格对学生和同事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院年轻教师吕丹2004年留校从事教学工作,由于缺乏经验,刚开始不能确定自己究竟能上什么课,该怎样上课。王老师对她进行了耐心细致地指导和帮助,并把自己开设的《福利经济学》转给她,还把自己全部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心得全都提供给了她,使她很快地熟悉了教学工作,并开始独当一面。2006年参加工作的刘丽莉在给王老师当助教的那段时间里,亲眼目睹王老师对教学的倾心付出,对学生的真挚关怀,从内心里感到由衷的敬佩。刘丽莉与王老师是邻居,从她家的客厅正好能看到王老师家的书房。有一次她凌晨两点多起床,经过客厅时看到王老师家的书房还亮着灯。刘丽莉说,那一刻对她的触动特别大,她想到王老师已经不年轻了,这么晚了,为了她的学生,为了教学研究,仍在辛勤地工作,这怎能不让人心生敬意啊!

由于王老师在城市经济学领域的深厚造诣,中共大连市委出版的《领导决策》、大连日报、大连电视台等经常向王老师约稿或特邀采访,王老师总是挤时间满足他们的要求,从不推辞。王老师说:“无论是约稿还是采访,他们关注的内容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我所给予他们的专业性回答,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各种社会问题,同时也扩展了科学知识的正外部效果。教育工作本身就是具有大量正外部性的社会领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咨询服务,这是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王雅莉老师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三十余载,热情如初,勤奋如初,敬业如初。她用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将教书育人演绎到了完美,用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将师之品德塑造成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