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关键字: 招聘    职称    人才    人事    师资    工资    社保
 

2010年度师德模范:春风化雨 丹心育人 ——记经济学院教授张凤林

2019年08月27日

张凤林.png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古往今来倍受人们的赞美。古人云:“学有本源者,经师也;言、行可模可范者,人师也”。他们以蜡烛的精神、春蚕的行为来牺牲自我,照亮别人;他们以黄牛的品格、蜜蜂的态度去辛勤耕耘,忘我工作。经济学院张凤林教授正是这些描述的真实写照。“学高为师”,张老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不泥古迷今且学贯中西;“身正为范”,张老师谦逊平和、心怀博大,不随波逐流且淡泊宁静。

严谨治学 诲人不倦

1982年,大学毕业的张凤林老师怀揣“丹心报国育桃李”的梦想走上讲台,这一站就是近三十年。无论是最初的助教,还是如今的博士生导师,张凤林老师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作为理论经济学的资深学者,张老师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既有本科生的课程,也有研究生的课程,不论是针对哪个层次的学生,张老师都要认真备课,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和需求组织教学。

考虑到本科生刚开始接触经济学,打下坚实基础很重要,张老师授课更是格外用心。课堂上,他把那些枯燥无味的数字图表讲解得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令人豁然开朗。许多学生是在听了张老师的课以后,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要立志从事经济学研究。在给研究生授课时,张老师强调学生必须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他经常告诉大家,在硕博学习阶段,总体来说还是为研究打基础,不可急功近利,青年人应该多读经典,多读原著,多读国外著名期刊的文献。“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作文’”,没有坚实的学术功底,做学问的道路不会走得久远。

张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人品、学品的培养,强调学品比学识更重要。为了发现真正想做学问的学生,张老师曾连续两年不招博士生。“进门不易出门亦难”,在张老师门下的学生都要刻苦上进,才能毕业。为提高学生论文的质量,张老师坚持定期召集他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座谈,就当前研究的热点和各自所做的论文进行讨论。由于患有较为严重的咽炎,每次讨论会后张老师都几近说不出话来。学生们心疼老师,经常劝他不要参加而由他们自己组织,可张老师却说:“能把我所掌握的经济学知识传授给大家,我倍感欣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研究的乐趣,我乐此不疲。”每念及此,学生们都为老师呕心沥血的教导感慨不已。

“宁坐板凳十年冷、不写文章半句空”,对于研究生学位论文,张老师更是严格要求,小到标点符号大到篇章结构,都会详细加以修改。他的学生们都说,没有七八个甚至十几个来回,学位论文很难从老师手里过关。每一位张老师带过的博士生都深有体会,送给张老师的论文经常是老师的批注遍布全文。在给博士生修改论文时,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张老师会把相关的参考文献找出来加以仔细研读,然后再给学生加以批注修改,学术严谨作风可见一斑。2010届毕业生李晓颖对此感触颇深,她说:“学位论文后面的英文参考文献没有仔细阅读不敢随意加上,因为老师可能会就其中的内容和你讨论,老师的严谨作风让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但在和老师研究修改完成论文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

青灯黄卷 笔耕不辍

“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笔耕不辍,才能真正做下去”,这是张老师经常教育学生们的一句话,也是他自己的座右铭。

作为劳动经济学及人力资本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张老师完全可以在社会上做些事。尽管各种培训授课、讲座的邀请很多,但张老师总是拒绝,因为专心治学是他最大心愿。他常说,“做这些事情必然会影响教学科研,从职业生涯角度来讲,我的‘偏好’是笔墨书香,而不是金钱”。

正是对于学术殿堂的执着坚守和几十年来的严谨治学,张老师取得了丰厚的科研成果和崇高的学术声誉。张老师先后在商务印书馆、经济科学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出版了《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等四部学术专著、《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劳动供给研究》等五部译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动态》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立项科研课题10余项。如今,在东财校园,提及张老师的名字时,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张老师是真正做学问的人”。

乐于助人 无私奉献

作为一位有着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长者,张凤林老师既是青年教师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是他们的“智囊”。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每每遇到难题,第一个想到要请教的一定是张老师。而张老师也总是耐心细致地给他们解答,直到把他们心中的疑窦全部解开。记得学院有一位老师在撰写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报告时遇到了困难,从北京给张老师打来求助电话。张老师怕这位老师的出站报告论述得不透彻,放下电话,自己先仔细查阅相关资料,然后运用经济模型进行了严密的推导,在随后一个多小时的长途电话“辅导”里,帮助这位老师彻底解开了难题。如今这位老师也已经成为了博士生导师,她把从张老师身上学到的这种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品格在默默地传递给她的学生。

对于教师的求助张老师从来都是有求必应,而对于学生的请求张老师更是从不拒绝。研究生院学生刊物《砺金之路》聘请张老师做顾问,张老师很负责任,就哪些文章可以发表,哪些文章还有待修改给出详尽的意见;学校大学生经济学会邀请张老师做学术讲座,他没有一次拒绝;学生参加全国性的论文大赛、建模大赛请他做指导教师,他总是很爽快地答应,从不推辞。与张老师有过接触的学生们都说,学术上张老师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生活中张老师更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于助人的长者。

有人曾这样问张老师,如果您不做这些份外的没有报酬的活动,凭借您的学术地位,在社会上完全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您为什么对于学生活动这么热心呢?张老师对此总是一笑置之,他说,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帮助青年学生成长责无旁贷,从青年学生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求学的影子,我很愿意和青年朋友们在一起并帮助他们茁壮成长。

爱生如子 恬淡如菊

学业上,张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谆谆教导;生活中,张老师对学生嘘寒问暖,关怀备至。2004级研究生孙敏,家境清贫,求学生活艰辛。张老师知道后主动在校内为这名学生联系勤工俭学,并时常给予资助。逢年过节,张老师都要将其找到家中聚会并告诉她有困难就找老师;2010级毕业生曹安定,工作没有着落,心情抑郁。张老师听说后,对他非常关心,经常询问找工作的结果如何,还怕他找工作耽误了论文答辩,不时地打电话提醒他一定要按时完成论文写作,但是论文的质量标准绝对不可以降低;2002级毕业生王荣武去北京找工作,张老师和夫人几天一个电话和其联系,帮助其联系工作,从北京回来因临近岁末,张老师和夫人留他一起过大年三十,共吃年夜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爱生如子,父爱如山。谈及张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张老师的学生李保华这样动情地说:“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张老师所给予我们的关怀和帮助要远远大于我们所能回馈给老师的,我们只有努力钻研,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才能不辜负老师的辛勤培养!”

“我的‘偏好’是做一名大学老师,读书、写作、上课,踏实做人、认真做学问。我也希望我的学生能够坚持走自己的路,耐得住清贫寂寞,多出精品,早日成材。”张老师经常这样说。

这就是张凤林教授,一位献身教育,志向科研的学者;一名严于律己、关爱学生的大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