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师德模范:“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记财政税务学院教授朱晓波
有人说她是一位出色的女性,说她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积极向上,有人说她是一位和蔼的妈妈,说她像母亲一样把爱献给自己的学生。她自己却说:“我只是一名把学生放在心里的普通老师”。她就是我校财政税务学院的朱晓波老师。
“既然选择了,就要把它做到最好”
“既然选择了,就要把它做到最好”,一句简单的话,却需要默默付出很多。从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朱老师就一直在为践行这句话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毫无怨言地奉献着,至今已整整25个春秋。
25年来,朱老师先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讲授《税法》、《税务检查》、《税收筹划》等多门课程,并且年年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仅2007-2008学年朱老师实际完成课堂教学工作量就比核定教学工作量超了300学时。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确是个难题,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完成教学工作量就可以了,讲课太多需要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学任务过重便会影响自己的科研。而在朱老师看来,她只想履行做一个好老师的承诺,只想让“孩子们”从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只想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教学工作,留给学生。
朱老师讲授的本科实务课程需要以实践为基础,只有很好地把握现行的税收法规制度,并对这些法规制度的运用有一定的把握能力,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为此,朱老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税务管理部门和纳税人那里做社会调查,印制各种税务文书、各种实务中经常使用的凭证和账簿,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亲身接触到实务工作,以求课堂教学内容的准确、案例教学的生动。她常说:“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领域,要让学生不断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要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实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灵活的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授课内容让她的课堂既富有激情,又富有感染力。在学生眼中,朱老师更像是一位母亲,唯恐孩子有哪方面的不足,从知识,到实践,从学习,到生活,朱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智慧与理性,充满了关爱与启迪。在每一次学生教学评定中,朱老师在全院都名列前茅。她曾以精湛的教学水平在校本科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被评为我校第一届教学名师。
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导师,朱老师为每一名学生都量身定制了个人培养计划,包括学生个人档案、个人学习计划及个人实习计划。在个人学习计划中,朱老师结合每一名学生的自身情况为他们设定了不同学习阶段的具体目标,并且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疑惑。还要不定期的召集学习小组对热点话题和专业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拓展同学们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实习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阶段,但很多研究生很难找到实习机会,朱老师总是尽量为学生提供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机会,让他们在实习中实践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并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朱老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细致到位,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每一届新研究生入学选导师时,高年级的学长们经常给他们的建议 “选朱老师,听我的,没错!”。每一位经朱老师指导的毕业研究生,回忆起自己在母校的学习生活时,都会深深地感谢朱老师曾给予的教育和帮助。
朱老师以她精益求精的教学实践,演绎着教育的真谛;以她细致入微的关怀,诠释了教育的内涵。正如她常说的:“既然选择了,就要把它做到最好。”
“以真诚的爱对待学生,期待学生以自己的感受传递爱”
爱是教育的根基,热爱学生是对教师师德的最基本要求,更是履行好教师职责的前提。教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把自己的知识、才能和全部精力无私地奉献给学生,学生也一定会热爱、敬重和信赖老师,把老师的教导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朱老师认同这个道理,她发自内心地热爱她的学生,关心她的学生,把学生放在心里,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帮助她的学生。
朱老师指导的一名08届研究生,家境贫寒,2008年4月被天津某单位选用。朱老师知道后,非常高兴,同时她也知道这个学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为自己筹备路费和必要的衣物。为了让学生克服眼前的经济困难,迈出人生重要的一步,朱老师把这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工作室与他谈心,并将1000元人民币送给了学生,朱老师心里唯一想看到的就是学生能够没有顾虑地奔赴天津开始新的人生。
07届本科毕业生罗林是财税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朱老师带的一名家境贫寒的学生,由于要勤工俭学,难免耽误学业,到大四开学时还没能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朱老师得知后,每月资助罗林300元钱,让他专心准备考试。这个资助一直持续到他毕业离校。为参加毕业生应聘会和面试,朱老师还主动为他买了新服装,让他能够自信地应聘,最后找到合适的工作。
2006年9月,当得知学院新生中贫困生人数较多的情况后,朱老师主动找到辅导员,提出要资助贫困生。于是,每个月发工资时,朱老师都会把400元钱送到辅导员办公室,由辅导员转给需要资助的学生。假期时,朱老师还会多拿出100元钱,以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回家的路费。这种资助一直持续了一年,直到这些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继续读书。
朱老师爱学生的事迹太多了:学生们义务献血,她会主动给未能上课的学生补课;学生社团组织为身患疾病的学生捐款时,她都会送去自己的一份爱心;朱老师带的一名07届本科生曾选择考研,但在临考前退缩了,朱老师了解到他的思想包袱,为了稳定他的情绪,寒假里朱老师把他接到了自己家里,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朱老师为他提供一个舒适安静的备考环境,并一直关心、鼓励他。考试那几天,朱老师出差,临行前还特意嘱咐家人一定接送他去考场。
朱老师将自己的联系方式交给她的每一个学生,随时为学生们解决各种问题,至今许多毕业生经常向朱老师咨询解决各类问题的方法,而朱老师每次都会毫无保留地给出答案……朱老师以爱心善待学生,在获得学生爱戴的同时,也在无声地传递爱。相信每一个直接从朱老师那儿感受到爱的学生,每一个受过朱老师教导的学生,都会举起这爱的火把,将这人间的大爱无限延续。
“言传身教,身教大于言传”
朱老师常说“做老师要言传身教,而身教大于言传”,她以自身的行动向广大师生展示了一名教师所具有的高尚品德。
很少有人知道,朱老师的颈部和肩部在近几年都曾动过手术。2002年,朱老师感觉到脖子有些不舒服,到医院检查后,医生希望能够通过手术解决问题,而此时学校并没有放假。因为没有老师接替教学工作,朱老师手术后,一天都没有休息,就又走上了讲台,她也没有告诉学院的任何领导和同事,坚持把课讲完。2007年3月份,朱老师的肩部又出现了病状,她默默地去医院做了手术,手术后她的肩膀红肿,医生让她静养休息,考虑到课堂里的学生,她一天也没有休息,继续坚持为学生授课。她以自己的行为承兑着自己的信念,为学生树立了人生的榜样,她的行为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朱老师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在课堂上无论从课程内容构思,教学方法的运用,还是语言、行为、服饰外表都体现出一个教师应有的职业精神,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有的同学说:“只要你和朱老师在一起,就会被她的坦荡、真诚、正直和热情所感染。”身边的同事也是这样的评价。而朱老师自己则说:“身教重于言教,我尽力不让一个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失望。” 每一个学期的第一节课,不论面对的是什么层次的学生,朱老师都会告诉学生她会做到怎样,要求学生对她监督,同时她也会对学生提出要求,并会非常严格地在一个学期内规范学生的行为。一位教学督导团的老师这样评价朱老师:“她是我在督导期间看见的唯一一个敢把学生对老师的监督范围、监督渠道公开的老师,这正体现了她对学生的真诚和负责。”很多学生都说,上朱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和朱老师接触会在不经意中提高自己的素养,因此朱老师也几乎年年被选为同学心目中最有影响力的老师。一个已经毕业近10年的学生,当她重新考回母校攻读MPA硕士学位时,她对面试的教授说,她永远不忘母校的培养,永远不忘在本科学习期间朱老师对她的影响和教育。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朱老师正通过用她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她的学生,而她的学生也将这一切铭记于心。这正如人们说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朱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一些年轻的老师希望从朱老师那里得到帮助,对此,朱老师总是热心相助。除了同年轻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外,她还会主动地把自己制作的课件全部提供给青年老师做教学参考。
有人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这句话用在朱老师身上也是一样,“做一天好老师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老师”。朱老师用“做每一天的好老师”的信念铸成了一名教龄25年的好老师。朱老师用自己平凡的的言行践行自己的承诺:“认真地生活,做一个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