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师德模范:春风化雨 催笋成竹 ——记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岩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是能够把现代文明中的一切有益的因素引入到课堂教学上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与做事。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教师,她就是新闻传播学院王岩老师。
“教师给学生的,最重要的是一种能力,一种理念,一种操守,一种意识。”
王岩老师每个学年都主动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平均超额完成额定教学工作量近三倍,《应用写作》课仅一个学期,所教学生就有800多名。她始终坚持这样一个原则,教师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不是数字化了的知识,而是一种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种观念,做人的观念,生活的观念;一种操守,对人对事的操守;一种意识,爱的意识,责任意识。她认为,中文教学在艺术渗透、多媒体运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在教学中用艺术开拓中文课堂的空间:以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在这个理念指导下,她的教学达到较高水平,学生都对她的广博学识交口称赞,为她的独特生动的教学方法深深打动。她所开设的 《文学欣赏》课,在众多的选课列表中貌不惊人,却成为了历届学生争相选修的热门课程。因为有选课名额限制,往往有些学生无法选到这门课,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宁可不要学分,也坚持要去听她的课。在她讲述的那些经典篇章里,时而有缜密周详的历史记载,时而有传说的唯美神秘色彩,有时又跳跃到当前的社会焦点问题,纵横古今,鲜活生动,解冻历史,复活古人,学生们说,上王老师的课,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常常是还没听够,下课铃就响了。有的学生在网上留言说:“王老师的课,一个字,好!”,“王老师,学识渊博,人格高尚,喜欢她的课”。此类评价,不胜枚举。她讲授的所有专业课、公共基础课、模块课,在各学年学生网上教学评议中均获得90分以上的高分。2006年,在学校主办的“ 东财人·母校情” 毕业纪念系列活动之“再听名师一堂课” 的评选中,王岩老师高票当选 ,成为学生“最想再听一堂课”的老师。对此,一位老教师曾感慨地说:“ 学生经过四年的在校学习,要毕业了,还想再听老师一堂课,这是对老师教学的最高奖赏啊!”
作为一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王岩老师还以极大的热情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将自己宝贵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尽快完成从研究生、博士生到大学教师的角色转变。青年教师往往把王老师的《应用写作》、《大学语文》作为示范课程,在自己正式教学前进行学习、试听。而在众多赞誉面前,王老师却始终淡泊名利,谦逊平和。
“育苗有志闲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内容详实的教案,生动活泼的课件,是无数个日夜辛勤耕耘后的积淀;独特的教学风格,圆满的教学效果,是敬业、精业的结果。业精于勤,只有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其中,以教书育人为教师的崇高职责,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才能达到如此境界。
“在教书育人中体味被信任、被倾诉的崇高感,是作为教师的最高追求。”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的主要力量源泉。从这样的老师身上,学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受益终身。王岩老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教书育人这一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她并不认为课堂是唯一的育人空间,在日常生活中,总是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王岩老师谦逊豁达的性格,乐观坦荡的人生态度,实事求是的做事原则,使她具有很高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很有影响力。学生不仅把她看做良师,更把她视为益友,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难事都愿意跟她说,凡有学生来找,她都满腔热情对待。大四的学生面临就业问题,拿着求职信来找她帮忙润色,她反复研究修改,直到学生感觉满意为止;学生期末考试出现较大失误,情绪低落,她就耐心劝慰,安抚开导,使学生能正确对待挫折。她认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教师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教育工作之所以神圣的原因,也是表现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所在。王岩老师在教学以及课外与学生交流中,不断探索师生间如何达到默契无间的互动,如何在思想上发生碰撞,激发智慧的火花。她认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真的是一门值得永恒研究的学问。她常说:“在教书育人中体味被信任、被倾诉的崇高感,是作为教师的最高追求。”然而,我们知道这种崇高感的获得是要以崇高的精神,穷其一生来完成,只有对教师职业的真正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才可能完成自己的预设梦想。
以教师的责任和爱心付出,成为学生课业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应当是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王岩老师就是在为梦想不断地付出着,也在收获着和体验着教书育人的满足与快乐。自2003年以来,应学校科研处、团委、学生处以及各学院之邀,王老师在全校做了《不竭的河——中国小说发展及现状概述》、《西方道德构建与宗教赎罪情结的关联》、《千年文章,自在风骨》、《坐言立行,功不唐捐》、《读书与人生》、《小说人生》等多场内容新颖、观点独到的学术报告和人文讲座,深受广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欢迎,场场爆满,并在校内外产生相当的影响。大连市科协曾邀约她做有关道德建设方面的专题报告,大连《新商报》曾在 “我的大学,良师益友”版对王岩老师做过事迹介绍,称她是 “大连高校人气老师 ,讲课风格生动渊博” 。 2007年12月的一天,在她讲授《大学语文》课的学期最后一次课下课时,近百名来上课的学生全体起立,为他们的王岩老师齐声演唱《感恩的心》,表达他们对老师的敬爱之意。当时,有的学生是流着泪唱的,而王岩老师也是流着泪听的,她对同学们说:“教师这个职业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我要用《光荣》回复你们 :‘感谢你给我的光荣,感谢你把我送到人生梦想的最巅峰,你是我的欢乐颂’”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王岩老师的努力得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认同,2005年王岩老师被评为东北财经大学优秀教师;2005年、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三年被毕业生评为“学生心目中最有影响力的恩师”。
王岩老师对事业的忠诚态度,使她乐业、勤业、精业;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使她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她以对学生的爱心和真诚,言传身教,影响着她的学生,鼓舞着她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