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师德模范:风雨杏坛五十载 洗尽铅华铸栋才 ——追记统计学院教授佟哲晖
人生有许多条路要走,可真正属于自己的,而且心甘情愿走的,只有一条路,就是心愿和事业结合起来。在选择人生之路的有限机遇中,佟哲晖教授与教师这个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少年立志 追求科学
1918年12月,佟哲晖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新城子区四家子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少年时的佟哲晖直到10岁才有机会接受村办私塾历时仅两年的启蒙教育。1930年初,佟哲晖考入辽宁省立第一初中,刚刚读了一年半,由于“九·一八”事变被迫中途辍学。生活道路上的艰难与坎坷没有阻挡青少年时代佟哲晖求学进取、追求科学的脚步。1934年3月,他只身一人前往北京,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国立东北中山中学;1936年8月又考入北京东北大学补习班;1937年补习班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东北大学经济系;1938年10月转入中央大学经济系,1942年7月大学毕业。这时的佟哲晖风华正茂,立志要多学知识,做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怀揣理想,他毅然选择到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攻读研究生,继续学习,虽然生活比较清苦,但精神有所寄托,心情舒畅。佟哲晖的毕业论文,经社会研究所所务委员会评审,一致以优秀论文通过。1944年12月毕业后,佟哲晖随即晋升为助理研究员。在中央研究院7年的学术研究生活中,通过学习、研究,特别是通过实地调查和撰写完成《嘉陵江区煤矿业》、《战时华北矿业及日寇对矿业之掠夺》两项大型调查分析报告,佟哲晖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大大提高,这为他后来在高等教育战线上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投身教育 一代宗师
1952年11月,国家对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东北财经学院在沈阳正式成立。1953年8月,已在东北统计局担任研究员的佟哲晖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教育,转入刚刚组建的东北财经学院,先后担任计划统计系的副教授、副主任、主任。后因学校调整,他又担任辽宁大学副教授、系主任,继而担任辽宁财经学院教授、副院长、代院长。
“文革”期间,佟哲晖教授曾被当作“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两年多,遭受到严重的冲击和迫害,但他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对党的信念没有动摇,始终不渝地跟党走。1980年2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十年动乱之后,大学教育逐渐步入正轨,经济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佟哲晖教授深刻认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下决心要把十年浩劫带来的时间损失夺回来。为此,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和时间赛跑。正如他对学生所说的“做学问光靠班上的八小时不行,要常想,甚至吃饭、走路也要想。”几年的辛勤耕耘后,由佟哲晖教授主编的《工业统计学》于1981年出版,并在1988年获全国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这本教材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国内出版最早的一部统计学科统编教材。截至1993年10月止,此书已再版三次,累计发行32万多册,因其系统、全面的体系结构和颇有创新的内容,这本教材被全国所有高等院校统计学专业选作教材。由他主编的《简明经济统计辞典》、《经济统计学》、《经济统计学概论》和编著的《国民经济统计学》(与邱东合著),先后分别获得东北财经大学优秀工具书奖、财政部系统优秀教材荣誉奖,财政部系统优秀教材一等奖及全国统计学科优秀教材一等奖。此外,他还撰写并出版一部专著《关于经济效益统计的若干问题》。他公开发表的40多篇论文也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其中有数篇论文分别获得全国、省、部和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佟哲晖的研究成果令统计界学人耳目一新。在社会兼职方面,佟哲晖教授历任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统计学会第一、二、三、四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中国统计学会第一、二、三、四届统计教育研究组组长,中国统计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专家咨询组成员,全国统计教材编审委员会顾问,全国工业统计教学研究会顾问,辽宁省统计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副会长等。在中国统计学界中,佟哲晖教授享有较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统计学科北方学派的领衔人物。
治学严谨,桃红李香
1986年,佟哲晖教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8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至今已培养出统计学博士8人,其中有4人已晋升为博士生导师,2人晋升为教授,1人在英国Leeds大学任高级研究员,1人任河南省安阳市总统计师。目前在读的博士研究生还有6人。
佟哲晖教授对学生在政治上高标准,严要求;在生活上细心关怀;在学习上要求刻苦钻研。他治学严谨,在学术研究上一丝不苟。例如,审阅博士学位论文初稿时,佟教授不顾年事已高、视力下降等困难,总是反复推敲,仔细批改,甚至连错别字和点错的标点符号也一一予以纠正。
佟哲晖教授对博士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注重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带他们参加全国性或地方性的各种学术会议,吸收他们参加编写教材,同他们共同合作撰写论文等,使得他们开阔眼界,增长新知识,提高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
专家治校,春满校园
东北财经大学今天的发展是在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积淀下来的成果基础上取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整个中国迎来了春风雨露,大学校园也春回大地。1980年10月,佟哲晖教授被刚刚接管辽宁财经学院的财政部任命为副院长。1982年5月,财政部与中共辽宁省委对辽财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佟哲晖教授被任命为辽宁财经学院第一副院长,主持全院行政工作。1983年12月,又被任命为辽宁财经学院代院长。这是学校“文革”后第一次由专家学者担任校行政领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佟哲晖教授作为学校的主要行政领导,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调整、整顿、改革、提高”的精神,提出了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初步意见,主持制定了学校十年教育事业规划,为了切实地实施这一规划,他殚精竭虑,真抓实干,大力开展了扩大校园面积、扩建学校校舍、增设教学设施、发展教师队伍、增加学科专业、创建出版社等方方面面的工作。有效可行的治校方案和具体措施使“文革”中在全国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高等财经院校——辽宁财经学院焕发了青春活力,办学规模在较短时间内翻番增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这为后来我校成为全国第一批由财经学院更名为财经大学的三所财经院校之一、使学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高考热点奠定了基础。
五十余年如一日,佟哲晖教授在教育园地里,默默耕耘,挥汗奉献,功勋卓著。他确实是师德表率,育人模范,教学专家,治校能手。1992年10月,国务院授予他“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的专家并发给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东北财经大学为了表彰佟哲晖教授为创建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科博士点以及在学科建设上做出的突出贡献聘任其为终身教授。
风雨杏坛五十载,洗尽铅华铸栋才。如今已届耄耋之年的佟哲晖教授,仍以老骥伏枥的精神,发挥余热,继续为培养博士研究生而辛勤地工作着。他以“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自强不息,多奉献,少索取,廉洁自律”这22个字作为自勉的座右铭。他深情地热爱东北财大,由衷地昵称:“东北财大就是我的家”。